“投了8万血汗钱,3年只拿回9000!央企的跟投制度,把我们当韭菜割?”近日,深圳华侨城集团前员工王田的遭遇引发全网热议。大量员工被企业强制参与“跟投计划”,承诺的高收益沦为泡影,本金难回。面对员工维权,企业却以“投资有风险”为由甩锅,甚至要求离职员工继续等待。网友怒斥:“白天当牛马加班,晚上当韭菜被割,央企的良心何在?”这场资金被套风波,撕开了企业责任与员工权益的残酷裂痕。
员工自述:8万本金只剩9000,失业后更雪上加霜
王田的遭遇堪称典型案例。2019年,华侨城集团推行内部“跟投制度”,要求员工投资旗下地产项目。企业承诺“高回报、共担风险”,甚至将跟投与绩效考核挂钩:强制跟投员工若未按时缴款,会被扣除业绩分,影响晋升;自愿跟投者则可享受分红。
王田咬牙投入8万元,这笔钱占了他全部积蓄的一半。然而,项目进展不顺,资金迟迟未回正。2023年,王田被公司裁员,本以为能拿回本金,却被告知“项目亏损,需继续等待”。多次沟通无果后,他仅收到9000元“安慰金”。“现在连房贷都还不起了,企业却说这是投资行为,风险自担?”王田的无奈,折射出数百名员工的困境。
企业回应:“跟投自愿”还是“变相强制”?
华侨城集团公开回应称,跟投属于“员工自愿投资行为”,盈亏自负。公司强调,《项目跟投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:员工可自愿选择跟投与否,且项目盈利时会分红,亏损时需共担风险。
但多名离职员工爆料,跟投制度实为“强制”。文件显示,强制跟投人员若未足额缴纳本金,将被扣除绩效考核分;自愿跟投虽名义上自由,但领导反复动员,甚至暗示“不投影响前途”。员工李女士坦言:“领导在会上说‘这是支持公司发展的重要机会’,谁敢不投?”这种“自愿背后的强制”,让员工陷入两难:不跟投怕影响工作,跟投又怕血本无归。
网友炸锅:“牛马”变“韭菜”,企业吃相难看
事件曝光后,社交媒体掀起声讨浪潮。网友痛批企业“双标”:员工亏损自担,企业却推卸责任;高管分红时“吃肉”,员工却连本金都拿不回。更有网友自嘲:“打工是牛马,投资是韭菜,这届打工人太惨了!”
话题#央企跟投割韭菜#迅速冲上热搜。有人质疑:“央企背靠国家资源,为何要用员工资金填项目窟窿?”法律专家指出,若企业存在“软性强制”“信息不透明”等问题,跟投或涉嫌非法集资。员工维权群中,数百人统计损失:有人投30万仅回3万,有人全家积蓄被套,甚至因此离婚……
跟投制度背后的“灰色地带”:利益输送还是管理失职?
央企跟投制度并非新鲜事物。初衷是绑定员工与企业利益,激发积极性。但华侨城事件暴露了制度的致命漏洞:
1. 强制与自愿的模糊边界:企业用绩效考核、晋升压力迫使员工投资,违背“自愿原则”。
2. 信息不透明:员工对项目风险评估、资金流向知之甚少,沦为“盲目投资”。
3. 风险承担不对等:高管可能通过优先退出机制避险,普通员工却成“接盘侠”。
4. 监管缺失:部分项目未通过合规审批,员工维权时陷入“投资纠纷”与“劳动纠纷”的灰色地带。
更令人警惕的是,类似事件并非孤例。某国企员工爆料,其公司跟投项目多年未分红,领导却宣称“已盈利”;另一央企员工反映,跟投资金被挪用至其他项目,至今未清算。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疑问:跟投制度,究竟是激励工具,还是企业转嫁风险的“韭菜收割机”?
专家呼吁:亟需规范跟投制度,保障员工权益
劳动法专家张律师表示,若企业存在“软性强制跟投”或“虚假宣传”,员工可要求退还本金,甚至通过劳动仲裁维权。他强调:“跟投不能成‘霸王条款’,企业必须确保员工知情权、自愿权。”
监管层面,深圳已启动对央企跟投制度的专项调查。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,将重点审查“是否存在强制跟投”“资金是否合规使用”“风险告知是否到位”等问题。网友期待:“别等员工血本无归才行动,早该规范这种‘披着投资外衣的剥削’!”
结语:打工人不应成为企业的“风险垃圾桶”
华侨城事件,是“跟投制度”失控的缩影。当企业将员工变成“投资人”,却未提供对等的风险保障,这种畸形模式终将反噬自身信誉。员工不是企业的“风险垃圾桶”,更不应为管理层的决策失误买单。
我们期待,此次风波能推动跟投制度的彻底整改:明确自愿原则,强化信息披露,建立风险隔离机制,让劳动者不再“既当牛马,又当韭菜”。毕竟,一个健康的企业生态,应当建立在尊重与公平之上,而非剥削与甩锅。
恒正网-炒股配资网站来找官网-办理股票配资-杠杆平台app哪个可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